——记荆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站长谢磊
□记者 周军 通讯员 耿波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和借助人才、科技的力量。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近日获得荆州市十大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的荆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谢磊,用奉献和汗水谱写了一曲。
1991年,谢磊从湖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北省国营太湖港农场工作,成为农场农科所的技术人员,开启了倾注他毕生心血的农业科研之旅。
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抢农时、强田管,与农民一起奋战在田间地头,先后参与棉花育种、实用技术推广、大棚蔬菜瓜果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并取得农艺师资格。
2004年,因为工作出色,谢磊调到荆州农业科学院工作,进入他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果倍出的黄金时期。
记得2016年7月中旬的一天,谢磊带领团队人员到沙市区观音垱镇习口村调查再生稻生产情况。盛夏中午的11点多钟,在炎炎烈日下,他和团队的许晖、易苏丹等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水稻有效穂数及病虫害防治情况调查。稻高且密,烈日下一点风也没有,田间异常闷热,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带领团队烈日下坚持在田间工作,一蔸、两蔸,一穗、两穗,汗水浸渍了稻穗割伤手臂的伤口带来阵阵灼痛,由于长时间蹲在稻田,起身时他一头栽倒在稻丛里。
为了顺利完成2017年参与的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长江中下游北部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光温高效利用与水肥精确调控节本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长江中下游北部稻田水肥植保机械化管理技术创新”子课题研究,他和团队的伙伴一起开展无人机飞防试验,为了赶在下午4时以前完成田间540份数据的试验布置与采集,经常在中午11点多钟还坚守田间,无论是年长的科研人员,还是像吴芸紫、王天尧等年轻一辈的科研人员,都始终坚持在现场,即使出现中暑症状也不放弃。正是这样一批克难奋进、兢兢业业、务实求真的科研人员,谱写了一曲“荆农人”的奉献之歌。
2013年开始,谢磊担起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重任,主持试验站承担的国家水稻试验示范等任务。先后参与国家棉花品种改良中心、长江流域高强纤维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主持参与完成27项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累计推广鄂西瓜7号、荆杂18、鄂杂棉24、鄂杂棉28、荆优6510、中谷优1361等新品种及大棚西甜瓜、蔬菜等新技术近20项,承担湖北省“一种两收”技术集成创新示范项目;主持完成水稻病虫绿色综合防控、再生稻技术集成与示范、江汉平原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创新等课题的研究,编写发布了《荆州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参与农业部超级稻集成技术试验示范、湖北省依托科研院校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试点专项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多年默默付出,他收获了累累硕果。获各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励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荆州市科技进步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8年获荆州市杰出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目前,由谢磊主持,荆州农业科学院在江陵、洪湖、监利、公安、松滋、石首等地累计推广再生稻面积300万亩以上,先后推广了鄂杂棉24、水稻荆优6510、鄂西瓜7号等新品种11个,“虾稻共生”、“稻再肥”、再生稻、瓜-棉、设施蔬菜、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优化栽培新技术、新模式10多项,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左右。仅再生稻高效优化模式一项较传统的稻麦、稻油模式亩节本增收800元左右,累计增收24亿元左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谢磊为代表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始终坚守田间、深耕农业,与农民心贴心,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推广到田间地头,用毕生心血为荆州农业转型赶超、加快复兴努力奉献,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