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产品一区永久免费下载app_点击进入请牢记_小妲己福湿地福利院导航

荆州农科院4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

2011年上半年,荆州农科院自主选育的4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杂交棉新品种荆杂棉142、荆杂棉88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水稻新品种荆优6510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西瓜新品种荆杂18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情况如下:

品种名称:荆杂棉142

选育单位:荆州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鄂抗棉9号×荆079(鄂抗棉3号×GK19)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长势强,不早衰,吐絮畅。株高115厘米,株型较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节,单株结铃28.5个,铃长卵圆形,单铃重6.3克,衣分41.4%,子指10.5克,霜前花率94.6%,僵瓣率7.7%。耐枯萎病和黄萎病,中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5毫米,断裂比强度28.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5.6%,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3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4.8千克、109.6千克和104.0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5.0%、11.1%和12.1%。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2.9千克、97.6千克和91.2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0%、5.1%和6.1%。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2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等微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要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荆杂棉142(荆杂棉142F1)

品种名称:荆杂棉88

选育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荆46579〔荆038(鄂抗棉7号选系)×荆6602(GK19选系)〕×荆55173-1(鄂抗棉9号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出苗较好,长势强,稍早衰,吐絮畅。株高122.9厘米,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无茸毛,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结铃26.1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6克,衣分43.3%,子指10.5克,霜前花率91.6%,僵瓣率10.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31.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5.7%,黄色深度8.3,整齐度指数85.8%,纺纱均匀性指数15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7.1千克、98.8千克和92.1千克,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减产0.4%、增产9.8%和增产13.0%;2009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8.2千克、111.3千克和100.5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5.0%、0.8%和2.7%。2010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9.2千克、91.1千克、79.7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3.7%、1.7%和3.5%。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1800株左右。3.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要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非鳞翅目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荆03-88(荆杂棉88F1)

荆优6510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和荆州市农科贸开发总公司用不育系“荆1A”与恢复系“荆恢6510”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201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11005。 品质产量:2007~2008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9.8%,整精米率64.6%,垩白粒率30%,垩白度3.2%,直链淀粉含量15.0%,胶稠度85毫米,长宽比3.0,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21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1.60%。其中:2007年亩产581.12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3.95%,极显著;2008年亩产597.30公斤,比扬两优6号减产0.60%,不显著。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中稻。株型紧凑,生长势较旺,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茎秆较粗,部分茎节外露。叶色淡绿,剑叶宽长、挺直。穗层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紫色,后期转色较好。区域试验平均亩有效穗15.8万,株高124.5厘米,穗长24.9厘米,每穗总粒数175.4粒,实粒数150.0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7.96克。全生育期133.4天,比扬两优6号短6.2天。稻瘟病综合指数5.8。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2.5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1.5公斤。播种前用强氯精和咪鲜胺浸种。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5天。株行距为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6~8万。3、科学肥水管理,注意防止倒伏。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0.6:0.9,100%的磷肥、50%的氮肥和50%的钾肥作底肥。亩苗数达到16~18万时排水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稻曲病、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

荆杂18 

品种来源:荆州农业科学院用“2166”作母本,“214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西瓜品种。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瓜2010001。 品质产量:2008~2009年参加湖北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中心糖含量11.28%,比对照鄂西瓜13低0.27个百分点,边糖含量8.31%,比鄂西瓜13低0.57个百分点。红瓤,籽粒、粗纤维较少。两年区域试验商品果平均亩产2352.80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26.61%。其中,2008年亩产2483.78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25.53%;2009年亩产2221.82公斤,比鄂西瓜13增产27.85%。 

特征特性:属早中熟有籽西瓜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叶片羽裂状,叶色浓绿。第一雌花着生于主蔓第8~10节,雌花间隔5~7节。果实近圆球形,果皮深绿色,上覆不规则的墨绿色隐形细条带。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00.4天,从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31.5天,坐果节位16.3节,坐果率114.1%,单果重3.74公斤,果皮厚1.07厘米,果实可食率58.44%。耐湿性、耐旱性较强,对炭疽病、疫病、病毒病、蔓枯病、枯萎病的田间抗(耐)性与鄂西瓜13相当。 栽培要点:1、忌重茬。旱地要求间隔5~7年,水田要求间隔3~4年。2、育苗移栽。露地栽培于3月下旬播种,营养钵育苗,二叶一心移栽,一般亩栽600株左右。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压蔓,双蔓整枝,主蔓第3~4朵雌花留果,每株留1果,坐果期间如遇低温阴雨天气,及时进行人工辅助受粉。注意疏果,及早摘除擦伤果、畸形果和病虫果。4、科学肥水管理。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注意适量增施磷、钾肥。膨瓜期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用量,以防出现畸形果、裂果和空心果。5、注意防治病虫害,并适时采收。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西瓜产区种植。





林口县| 迭部县| 肇庆市| 西平县| 都江堰市| 木里| 湘潭市| 大名县| 会理县| 三亚市|